English

信息产业与国情

1999-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我有话说

在信息革命中,如同当年进行抗日战争一样,不能因有忧患意识就唱“亡国论”,也不能盲目乐观主张“速胜”。“科教兴国”这一仗会比八年抗战更长。在发展曙光公司的艰苦探索中,我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一些思考,感觉发展的道路需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

适应国情方能马到成功

不管是在中关村还是其他地方,在国内取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能总结几条经验,其中有一条是共同的:适应中国国情。而失败的企业就败在对国情缺乏深入了解与认识。在战争年代,曾有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自称精通马列主义,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不是他们的主张,而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今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力也不会是那些懂得高技术但不了解国情的“高手”,只有用高技术之“箭”射中我国现代化需求之“的”的人才会获得巨大成功。

要适应国情要做许多扎实的基础工作。由于我们的社会还缺乏秩序和规范;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还缺乏信誉基础,全国各地都缺乏职业经理,这些都影响完善市场经济的正常活动。长期落后的工业经济使我国的用户对技术含量高的民族高技术产品缺乏信任,崇洋媚外风气和腐败作风使得启动高技术产品的内需尤为困难。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天天要碰到的国情。我们必须提倡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周到的服务一步一步赢得用户的依赖,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迅速健康地把我们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起来。

技术创新难在选择

技术创新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而在信息领域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如果只是花精力弄明白别人推向市场的技术,然后仿制同样的产品,证明自己也有能力做这件事,往往劳而无功,因为别人在你仿制时又推出性能价格比更高的升级产品。一般而言,在信息领域别人做得很好的东西,尤其是形成事实上标准的技术,往往我们不应该再花力气。我们应选择别人不是很强而且标准尚未确立的方向去努力。我们的体会是选择“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所谓科研上的选题不是笼统的大方向,如Internet、电子商务、服务器之类,而是要在从器件到应用软件这一长长的增值链上找最佳的增值环节。我们做的技术创新宁可少些但要好些。我国经济建设最大的弊病是重复建设,同样,我国科研开发最大弊病也是低水平重复,难以在应该有所为的地方创新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难在有所不为。

知识经济人才是核心

知识经济的核心不是知识,而是发现和运用知识的人才。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样,人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进入知识经济的条件不完全是人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国人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知识的应用程度。一谈到知识经济,总要提到硅谷。硅谷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是鼓励创新和“失败是福”的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克隆”硅谷,但成功的不多,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类似硅谷的文化。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是几所大学加上若干公司的拼凑,也不是靠减税免税等政策倾斜就能成功,开发区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培育一种比别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创新人才的文化环境。

协作成就大业

企业招聘到一批本事大的人并不是太难的事,难的是如何组织这一批人朝一个既定目标走。就像一堆零散的珍珠价值并不高,如果能串成项链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从企业讲,这是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发掘的问题;而对个人而言,这就是协作精神问题。也许是我国在教育上出了毛病,许多企业都反映协作能力差是当代青年科技人员较普遍的短处。西方人往往是通过交流协作把个人的手艺变成一门学问,而中国学者常常把学问变成一门手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成果。其实,竞争中的协作是发展高技术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体会到:成小事主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主要靠德行和协作能力。

优秀栋梁立足国内

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外企,三流人才进国内企业或院校。”这是一种短视。出国留学或工作,从长远来讲,对国家有利。但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的富强与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安全与幸福是密切相关的。科索沃的悲惨现状难道不引起我们深思吗?许多老科学家都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愿意为振兴中华民族尽心尽力是中国一流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看到国内的阴暗面而不失去振兴中华信心的有志人才和受过西方文化薰陶但不迷恋西方舒适生活的学者是振兴民族产业的脊梁。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